平淡之人为上材
凡人之质量,中和最贵矣[质白受采,味甘受和,中和者,百行之根本,人情之良田也]。中和之质,必平淡无味[惟淡也,故五味得和焉,若苦则不能甘矣,若酸也则不能咸矣],故能调成五材,变化应节⑦[平淡无偏,群材必御,致用有宜,通变无滞]。是故观人尸察质,必’先察其平淡,而后求其聪明[譬之骥骒,虽超逸绝群,若气性不和,必有毁衡碎首决胸之祸也]。
[注释]
⑦变化应节,就是能够.适应情况的变化,有效控制局面,进退有方。
[解析]
质量是指质性的涵量。人的质性之涵量,就以中和为最贵。
何谓中和呢?<中庸)上说:“喜怒哀乐之未发,谓之中;发而皆中节,谓之和。中也者,天下之大本也,和也者,天下之达道也。致中和,天地位焉,万物育焉。”中是本性,发出之情感如果能达到,那就是和。
天地孕育万物,人气孕育而生,质性干差万别,未达中和,就会流于抗拘。抗者过之,拘者不逮,过与不及都是人性质上的不足之处。
人类的喜、怒、哀、乐、惧、爱、恶、欲等情欲的发泄,一方面固然是烦恼的根源,另:-方面也是创造力的源泉,虽有缺点但也有优点。所以要杜绝人的情感是不可能的,同时也没有这个必要。适度节制,求其适可而止,这就是中和,符合中庸之道。刘昞注解说:“中和者,百事之根本,人情之良田也。”也是指这个意思‘
我们可以从颜色和味道来解释中和,无色是白、青、黄、赤、黑等五种颜色的基础,所以必须接受其他颜色,无味是甘、酸、苦、辛、咸等五味的基础,所以必须接受其他味道,无色与无味尽在于乎淡,不偏不倚,因此才接受其他味道。
因为中和质性的人,具备平淡无味的本质,不偏倚、固执,遇到突变情况,不被自私心所蒙蔽,能够对事物的客观性作出正确的分析,并充分应用五行,适应外界的变化,进退自如。刘邵说:“观人察质,必先察其平淡,而后求其聪明。”他把平淡列为择人的最高标准。刘邵把平淡列在聪明之前,实乃伟大创见。
“平淡”两字,看似无奇,其内涵却极为深刻,细细品味,其意隽永,只有光彩之内敛,才能见其中和;也只有百味之渗透,才能见其平淡。一个人须历经挫折,智慧圆熟之后,才能体会出平淡的意义,因为:真正的伟大是单纯,真正的智慧是坦诚。真正的力量是谦和。个人的修养只有达到完美时,才会达到单纯、坦诚、谦和等平淡的境界。
东汉的名教之治与科举选官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。所谓名教,就是把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等封建道德规范当作标准,遵守得最好的便被选中,借此达到教化百姓一心向善的目标。在理论上,政府根据人民的道德规范、儒家文化修养以及舆论的评价;来教育人们的孝廉贤能。表面看来似乎是公平竞争,机会均等,其实完全由封建贵族把持,只不过是愚弄人民而已。
刘邵针对传统道德变成虚假的情况,不再谈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,而从另一方面即人的性格去探讨,并提出“平淡”才是最高的主张,凡是人才要求其有大用的话,必须在最平凡的地方去观察其人性。
老子说:“夫唯不争,故天下莫能与之争。”平淡的人,锋芒内敛,大智若愚,不图名,不求利,不走个人道路,这是圣人的品格,可担当重任。
一般好名、好利、好权的领袖人物,才华横溢,锋芒毕露,由于不平淡,并能在某一时获得小成功,然而受性格上的限制(性格影响命运),终究难成大器。“平淡”两字涵意深远,只能意会,不可言传,值得仔细去琢磨,与深思。
聪明之人阴阳清和、静动得宜、内智外明
聪明者,阴阳之精[离目坎耳视听之所由也。阴阳清和,则中睿外明。圣人淳耀,能兼二美,知微知章耳目兼察;通幽达微,官材授方,举无遗失,自非圣人,莫能两遂虽得之于目,或失之于耳。故明白之士,达动之机,而暗于玄虑曲达于进趋而暗于止静,以之进趋则欲速而成疾,以之深虑则抗夺而不入也;玄虑之人,识静之原,而因子速捷[性安沉默,而智乏应机,以之闲静,则玄微之道构,以之济世,则劲捷而无成。犹火日外照,不能内见;金水内映,不能外光人各有能,物各有性,是以圣人任明白以进趋,委守成于玄虑,然后动止得节,出处应宜矣。二者之义,盖阴阳之别也[阳动阴静,乃天地之定性也,况人物乎。
[注释]
睿,明智,通达的意思。 中睿外明,就是内智外明。
淳,大的意思;耀,明的意思。淳耀,就是光犬美盛。
章,同“彰”字,指显著易懂事。
遂,即成功的意思。两遂,指两样都取得成功。
玄虑,深思熟虑,考虑太多。
[解析]
《人物志)的理论体系,包括阴阳五行,即本章开头所写的“含元一以为质”、“禀阴阳以立性”、“系五行而著形”。前面所说的中和平淡是阐述元一的质,本段则谈阴阳的形。
《人物志>涉及识人的方法和用人的道理,刘邵主要是为了解决当时政治上据其才当其官的问题,讲求聪明,是要德行和聪敏,才能授官任职为谋福利。
刘邵从阴阳的角度去解释聪明。内向为阴,外向的人为阳。如果阴阳结合,则事事都能处理恰如其份,事事通顺就成为聪明的人了。
刘昞从阴阳八卦的角度解释聪明,他说:[离目坎耳,视听之所由也]在八卦中,坎是北方之卦,即为耳,用于听;离乃南方八卦,即为睛,用于看。两者结合起来就是聪明,聪明就是耳聪目明的意思吉
“知微知章”见于《易经》。章,同彰。<易经.系辞下传>云:“君子知微知彰,知柔知刚,万夫之望。”微是隐含深奥的意思,彰是指明显明白之事—信圣人光大美盛,能吸收外阴内阳之精华,因此是明白之事还是不明白的事,尽在心里。平常的人没有圣人聪明,就相当于有眼无耳或有耳无眼,就不可能使每件事都能又知微又知彰。
明白的人往往偏向于阳气,只知运动而不知静止,结果往往欠缺深谋远虑,欲速则不达,为莽夫。玄虑的人,偏重内在阴气,只静不动思想保守缺乏进取心,凡事瞻前顾后,考虑太多,白白丧失了许多机会。
明白的入偏向动,玄虑的人偏向静,前者就象太阳能向外照射但不见自身,后者就象水能内映但不能发光。两者均属偏材,各有所长,各有脐短。
阳动阴静,阳外阴内乃是天地的定性,若要两者兼有,就必须在平淡中求聪明,然后才能达到。
研究识人之学,必须把阴阳、静动、内外三者关系弄明白。